汇聚创新资源,“一核多元”智造千亿产业

作者:本站编辑  时间:2016-11-01 点击数:

——无锡以物联网发展助力产业强市综述(上篇)

机缘巧合。无锡因储备的物联网人才和酝酿中的前沿产业,而触摸到一个闪光的机遇——2009年8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无锡,把中国物联网产业的“起跑点”定在无锡,由此拉开了“感知中国”这一战略重点的序幕。7年间,肩负历史使命的无锡,不仅在物联网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上走在全国的行业前沿,物联网更成为推动无锡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支点。

风云际会。时隔七年,省委书记李强对产业的前瞻性视野,将物联网产业视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样本和抓手,使无锡物联网产业再次成为舞台上的聚焦点。再过一天,无锡将迎来世界关注的目光,业界翘楚齐聚锡城,一场关于物联网的最大盛宴——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将在无锡这个江南水乡开启。

集聚,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高浪东路一隅有个园区,占地虽只2.5万余平方米,在国内智能交通领域却是举足轻重。开园至今,已有北京易华录、深圳键桥电子、中交北斗等18家行业前沿的企业“大佬”安家落户。

同行扎堆,既有规模效应,又因方向各有侧重而和谐共存。北京易华录研发总监黄玄晓说,企业大都在一幢楼里,有什么技术难题大家碰个头就可以探讨、解决,群策群力、省时省力。

“可圈可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大鹏如此评价无锡物联网发展,“这几年来,传统产业面临着下行压力的时候,无锡物联网却能保持着不错的提速,还有大量产业资本进入,说明社会各界对于物联网的看好。”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这一新兴产业的壮大从市经信委提供的数据里得到了验证。

截至2015年底,无锡全市列入统计的物联网企业1171家,从业人员突破15万人,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1688亿元,增幅连续三年超过30%,基本形成了涵盖感知、网络通讯、处理应用、关键共性、基础支撑的产业链。

这些年来,无锡一方面向外招引一批企业,一方面向内孵化新生力量,同时鼓励原有企业转型到物联网领域,形成了多维度全方位的培育体系。伴随着规模的快速扩张,一批“生力军”正在奋力长成“主力军”。

远景能源的智慧风场平台管理着包括北美、欧洲、中国等在内超过2000万千瓦的全球新能源资产,是全球最大的智慧能源资产管理服务公司;和晶科技是国内最早将单片微型计算机应用于家电智能控制领域的企业之一,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目前年营业收入超过了6亿元;蝶和医疗推出的智能配药分包系统每小时可处理450多张处方单,已在全国160多家医院布点,占据全国25%的市场份额……

鲜明的集聚特征,还体现在引智引才上。迄今为止,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国家卫计委医疗物联网研究院以及清华、北大、复旦等19所国内顶尖高校的物联网科研机构先后落户于无锡,集聚物联网重点研发机构40家,累计引来行业高端人才2500多名。

“在创新资源的集聚上提早布局,赋予产业发展以源源不断的动能。”据市经信委人士指出,这同时增加了整个产业链的黏合度。目前,无锡物联网产业已获批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智能传感系统产业集群还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创新,从“看不懂”到“话语权”

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公布了2016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获奖名单,由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重庆邮电大学共同设计完成的一项技术标准斩获二等奖。这是我国首个代表国家成员体在物联网领域立项的国际标准,意味着物联网各行业必须以规范的服务接口为上层用户提供交互式服务,并建立通用的协同服务架构。

“物联网产业不仅发端在无锡,同样由无锡技术领先。”市经信委副主任吴建平去深圳调研时发现,在这个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区域,很多企业用的物联网技术居然都来自“无锡创造”。

7年前的物联网曾经让人“看不懂”,如今,无锡的物联网因为在突破关键技术上的领先一步,以及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在行业内拥有了权威性和话语权。

以识凌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医护手持终端为例,别小看这小小的“掌中宝”,却要解决RFID智能终端、后台信息交互与处理服务器、匹配的医护人员胸卡和药品标签等一连串技术难点。从最初做大型基站设备,到后来做智能天线,再到聚焦无源RFID技术,识凌科技首席执行官刘军笑称,“自己做的产品是越做越小了”。

自主创新能力逐年增强,是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多方合力的结果。至今,无锡示范区已累计承担省级以上物联网研发项目2000多个,针对制约产业化和行业应用的关键技术实施技术攻关,专利申请量累计超过了5000件。

技术为打开市场拓出一片蓝天。无锡悟莘科技作为国家973计划地下空间结构安全项目的唯一企业合作单位,成功研发出业界体积最小的无线双倾角传感器,可实现整体隧道直径变化的连续监测,填补国际空白,目前已与上海申通地铁等四家单位开展合作。

持续推动核心知识产权纳入国际、国家标准,为无锡深度参与全球物联网发展壮大了底气。

2009年至今,无锡市牵头和参与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9项、国家标准20项、行业标准25项。其中,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连任物联网体系架构国际标准项目组主编辑单位;医疗物联网无锡研究院包揽2015年全部11个国家医疗健康物联网行业标准牵头起草工作;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承担了9个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中的4个。

环境,从“试验田”到“生态圈”

“我们为全省的物联网企业提供传感器性能测试服务,通过测试的企业可直接在无锡拿到资质证书,不然还要跑到上海或者北京去。”在无锡计量测试中心一间小小实验室里,工作人员介绍,此实验室是江苏省物联网传感器性能检测与评价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检测与评价传感器产品上千批次。

在无锡,物联网领域已建成了54个公共服务平台。吴建平说,这堪称国内最为完善,没有哪个城市能比得上。

“信息传输速率是多少?产品辐射超不超标?传感器设备跟基站的沟通能力如何?这些都要由专业机构检测认证。”市经信委电子信息产业处相关人士介绍,目前省电子信息产品监督检验研究院落户滨湖,国家级重点检测平台的加盟有效优化了企业的发展环境。

大唐融合通信技术无锡有限公司总经理阮鹏感同身受,他把“大唐工业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创新空间”比作一只大鸟,龙头企业是躯干,产业基金和创新创业孵化器好比两翼,“一体两翼”下,强大的融合性和可扩展性最终帮助生态圈内企业实现人才、技术、成本、模式四大要素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据了解,今年我市拿出了“三大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计划,将进一步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高标准建设物联网产业化服务类平台、公共服务类平台和推广展示类平台。

作为“生态圈”不可或缺的部分,资金“甘霖”尤为重要。无锡出台了加快物联网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设立了市级发展专项资金,对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同时协调30多家银行向600多家物联网企业提供超过400亿元的授信支持。市经信委负责人直言,并非用资金来“养”企业,而是着重发挥政策叠加的导向作用,激发市场潜力和活力。

一个产业在发展了7年之后,培育产业的“土壤”随之长成了适合这个城市的模样。翻开无锡物联网地图,一个以高新区为核心,滨湖区、梁溪区为重点的“一核多元”物联网产业格局渐渐成势。高新区是“感知的大脑”,重点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和高端产品制造,建设传感网创新园、产业园、信息服务园、大学科技园和传感网应用展示中心;滨湖区有着一双“巧手”,以物联网应用技术研发为导向,大力发展低成本和支持多功能的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梁溪区则是“技术控”,围绕感知节点高端制造和感知技术创新应用两大基地建设,着力形成感知技术研发应用区域特色。

(林叶 英洁)

校企合作办公室      联系电话:0510-83296722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号 邮编:21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