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 多彩的课堂——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打造分类教学特色思政课

发布日期:2020-04-15    浏览次数:   作者:教育部-新闻专栏 

“宅家一动不动,就是我们的实际行动。”近日,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听障学生覃琴,上完该校思政课教师张睿在职教云课堂直播的“同舟共济战疫必胜”思政课后,在网络平台上提交的作业中写下了这句略显俏皮的话。

“给听障学生上思政直播课,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张睿及其特教思政课团队的教师们做了精心准备,用同一时间、不同授课方式,为该校听障、视障、肢体障碍和健全学生上战疫直播思政课。

分类教学,探寻适合各类特殊学生的思政课堂

“面对不同类别的残障学生和健全学生,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探索适合不同残类学生的思政课,让特教思政课堂更‘接地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课题。”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管洪锋说。

以张睿为主要负责人的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团队,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5岁,思想活跃,充满朝气和活力。打造一支团结、进取、和谐、互助的思政教师团队,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成了其胜任特教思政课的重要“法宝”。

如何根据不同残障类型的学生,开展分类教学,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呢?“我们在团队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再根据每名教师的特点特长,进行分头研究攻关,每个人为主负责一类课程的实践研发,大家再协同提升,逐步推出了听障学生的‘多彩课堂’、视障学生的‘聆语课堂’、肢障学生的‘心扉课堂’,为分类教学的特色思政课奠定了良好基础。”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院长李心沁说。

行走的思政,带领特殊学生走出校门迈进社会

为了补齐课堂教学短板,落实全方位育人理念,立足听障、视障、肢体障碍学生因生理缺陷而认知不足的特征,该校思政课教师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开启了实践育人“行走的课堂”。

然而,因为残障学生在生活中有诸多不便,要走出去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对思政课教师团队来说,更是一个挑战。

“我们主要面对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备课、现场讲解,保证现场教学质量的问题;二是如何安全、高效地组织各类残疾学生参与‘行走’的问题。”张睿说,“比如,听障学生过马路怎么保证安全?视障学生去室外怎么引领?肢体残障学生轮椅不够怎么办?等等。”

经过多次“行走的课堂”教学实践,思政课教学团队总结出一套现场教学的小窍门:第一,先行勘察打前站,提前勘察场址,确定适合现场教学的场地、内容等。第二,落实分组是关键。“特教学生五人组”分工合作,每组两名健全生、一名听障生、一名视障生、一名肢体障碍生。听障生和视障生牵手互助参加活动,一名健全生辅助肢残生,一名健全生灵活机动负总责。第三,应急预案防意外。考虑到学生的各种特殊因素,还要制定应急预案,防止出现意外。

正是这样,“行走的课堂”既关注实践润化作用,又通过课堂辩论、现场教学、红色游学、“五四”青年节小剧场等,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有效引领特殊学生的意识形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摇曳多姿的生活,温暖快乐的思政课团队

该校思政课教师团队的付出,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也得到更多的认同。2018年,郑欣怡、杨海宁参加第三届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分别获得概论组一等奖、基础组二等奖;2019年,张睿带领杨海宁、李晓凤、郑欣怡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分别获得全国二等奖、山东省一等奖。今年2月,张睿被确定为山东省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培养建设项目负责人。

“我们的团队,貌似从事的思政教学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相对比较枯燥的工作,但是我们这些老师,努力让它变得丰富多彩。”在张睿心目中,这群思政课女教师,既有女子的小情、小调、小雅、小闹,也有思政人的大情、大爱、大是、大非,“我们力求把生活过得摇曳多姿,也力求把思政课上得温暖快乐”。

对团队中每名教师的个性特长,张睿如数家珍:性格豁达的郑欣怡,生活上好像大大咧咧,工作起来却非常仔细认真,团队出差都会让她做“管账”的,而她在家里却是一个连自己的财务都嫌麻烦交给老公管的人;杨海宁喜欢传统文化、喜欢茶艺,给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指导的听障学生参加茶艺比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周琴特别敬业,善于归纳工作方法,是一名善于变通、做事有条理的老师;李晓凤是整个团队的小“理论女”,有理想、敢拼搏;王明芳和宋雯两人不仅工作上认真踏实,还非常热爱生活,她们还是团队的发型师和化妆师;张玉明很内秀,但做事很干练,有大局意识,能吃苦耐劳……

就是这样一群热爱生活而又团结进取的教师,让思政课充满了温暖和快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