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上出“实践味” 挑起“信仰担”

发布日期:2019-06-15    浏览次数:   作者:中国教育报 

特区何以能立?特区经济何能勇立潮头?特区精神如何与时俱进?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梁晓伟团队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授课教师的指导下,赴深圳一周寻找答案。

“在一周的社会实践中,我们深入走访了5个城区,采访了14位常住居民,最终形成了2万多字的调研报告。我们发现原来思政课上的理论并没有落伍,而是指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梁晓伟团队荣获学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优秀报告多项殊荣。

梁晓伟团队只是东北大学百余支思政课实践调研团队的一个缩影。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东北大学为深入实施思政课教学质量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坚持实践求真,设置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体悟真理的魅力、在学理中坚定信仰的力量,切实增强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课堂教学无缝对接社会需求

从高楼林立的现代特区到挥汗如雨的田间地头,从朴素的革命先贤故居到令人肃然起敬的烈士陵园……每年,东北大学师生离开校园,走向祖国各地,在红色教育中传承精神,在踏实劳动中增长才智,在服务社会中滋润心灵。

学校按照“全年布局、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和“分段实施、分类立项、分层保障”的工作目标和推进原则,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工作,面向全体本科学生设立“思想政治理论实践”必修课。课程构建了涵盖“暑期、日常、寒假、专项、海外”等多位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思想教育、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内容模块,逐步实现在大学本科阶段的全覆盖,营造了“实践育人和实践成才”的浓郁氛围。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包括理论8学时和实践24学时,共计32学时。理论学时主要是帮助学生从实践理念、实践方法、案例分析、实践平台等方面明确课程定位和操作方法。实践学时则依托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200余个思政课实践基地,围绕“理论之光·国情社情调研团”“铭记历史·红色足迹寻访团”“聚焦时政·理论政策宣讲团”“百园千企·创新创业考察团”“复兴之路·振兴研究实践团”等九大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主题,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国情,回归社区、回归乡土,体验社会角色,坚定为祖国和人民矢志奋斗的信念,并针对具体社会问题提出对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要通过深入讲解和悉心指导,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上不上实践课不一样、参不参加实践不一样、认不认真实践不一样’,让学生在教学中有获得、在评价中受肯定、在实践中更自信。”东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授课教师任鹏说。

近3年来,东北大学通过实践育人,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有1600余支重点团队、近20000名学生参与其中,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逐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素质、文化素养,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武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引领学生“与信仰对话”

思政课,关乎学生的精神世界,理应聚焦学生普遍关注且一时难以解开的思想“疙瘩”和理论“扣子”,为广大青年学生排除“思想之忧”,解除“理论之难”。为此,每学期开课前,东北大学思政课教师会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以及学生代表座谈会等形式,摸清学生的社会关注热点、思想困惑难点和理论渴求重点。

“思政课不能老师知道什么就讲什么、老师会什么就讲什么、老师想讲什么就讲什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认为,“思政课教师备课必须从问题入手,按‘单’备‘菜’,有的放矢地备课、讲授,让老师围着学生转,才能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在问题导向教学基础上,思政课教师进一步创新方式,用“问题链”教学启迪学生的头脑和心灵,取得了良好成效。

思政课教师赵浚让学生扫描二维码进入蓝墨云班课,用手机为大家发来一道题目“你希望的中国特色乡村是什么样子?”并打开了弹幕功能。课堂上100多名学生纷纷拿起手机畅所欲言。“交通便利,农村也能通高铁”“智慧乡村,使农业向机械无人化发展”……

“假如你是人大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怎么走呢?请大家履行职责也来建言献策一番。”新的问题又引发了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这些精心设计、连环抛出的“问题链”,是向学生们发出的最诚挚的邀请,请学生们一起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学生对思政课“照本宣科”“满堂灌”的传统印象,实现了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提质转变。

“学经典”吊起学生学习“胃口”

如果说“问题链”吸引学生走进神奇的“思想迷宫”,那么经典品读则牵引他们走进马克思主义的原典世界,实现与真理的“对话”和“交心”。

东北大学从2014年起,以本科生思政课为载体,构建“一主体双结合三环节四保障”的教学体系,即以学生为一主体,教师参加与自主学习、课上导读与课下精读为双结合,课堂教学嵌入、学生自主研读、集体交流提升为三环节,管理制度化、课程体系规范化、教学模式多样化、考核评价过程化为四保障,逐步建立起“个人品读感悟报告+小组课堂演讲+全校经典诵读”的多样化成果展示平台,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经典文献思想的洗礼,实现从“入耳入眼”到“入心入脑”的跃升,打造了东大特色品牌。

“11篇经典文献,每篇都是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在10周的经典品读课程中,小组每个人都认真感悟内涵。特别是在品读党的十九大报告之后,我们深深地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而骄傲,心中一直澎湃着‘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的声音。”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胡芯畅在经典品读课程总结中写下自己的心声。

完备的教学体系确保品读“自主”不“跑偏”,实现思政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2018年,学校经典品读教学模式荣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经典”吊起了学生们的“胃口”,“学理论”自然也不再晦涩深奥。

学校思政课坚持“学理优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各门课程的学术学理,转化为各相关学科的思维方式,转化为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模式,让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到地上、进入心中,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思政课教学中,真正实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问题与方法的统一、教师与学生的统一。

“经典领航、问题导向、学理优先、实践求真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有利于构建思政课的学术话语体系,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习转变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启迪学生珍惜韶华、脚踏实地,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田鹏颖说。

上一篇
下一篇